Friday, August 31, 2018

联合国警告碳排量仍在上升

据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在一份尚未正式公开的报告称,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将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努力中,大国作为甚少。

报告中称, 到2010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增长2.2%。而各国未能成功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实意味着我们的子孙或许只能利用地质工程技术将温室气体从大气中吸出才能继续生活在地球上。

  的这份报告严厉批评了各国减排的努力,并明确指出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速度比1970年到2000年间年均增长1.3%的速度还要高。

报告预计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长2.1%,这意味着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基准线即1990年水平60%——《京都议定书》是目前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试图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这份提前泄露的IPCC报告提出,美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德国和英国对1906年到2005年间的全球气候变暖负有60%的责任。

另一份刊登在著名期刊《环境研究快报》上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在第二名的中国排放总量仅占美国的不到一半。

不过如果按照人均排放量计算,中国仅位列全球第19位。而且联合国气候首席官员近日还表扬了中国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同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偏高则主要是因为毁林引发的碳排放。

报告还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逐年下降,并敦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空气质量信息实时公开平台在2012年底启动时,有60多座城市加入其中。根据近期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数家环境NGO共同发布的《蓝天线路图》大气污染调研二期报告,截至到2014年1月2日,建成并启动发布的城市数量增至179个。

山东、浙江、河北等省率先开启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发布,为其他省市提供良好实践案例。而遗憾的是,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未能如期发布实时数据公开平台。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外对话:“这样的大规模实时公开,在世界上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去年的雾霾情况恶化,但实时公开的做法,为(更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报告指出,华北地区部分企业,在当地处于重度污染时段仍违规超量排放。“在华北地区,山东、河北等省的一批大型火电、钢铁企业严重超标排放,其中部分企业甚至在当地处于重度污染的一些时段,依然每小时都在超标排放。”

报告还警告,地方减排的努力将难免触及巨大的既得利益,因而可能会受到阻力。2013年底,新华社报道中国可能难以完成既定的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十二五“规划设定中国将在2015年前,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17%。

马军表示:“在河北省一个省就要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涉及千亿元的资产,背后的既得利益非常大。鉴于地方政府在税收、就业等问题上对其依赖也很大,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游客变盗贼,英国警方破智利犯罪团伙

英国警方称,一个入屋盗窃团伙专门从智利飞到英国作案,以东南部的富人区住宅为目标,目前已被侦破。
这个团伙从数百个住宅中盗走了价值超过100万英镑的奢侈物品,部分贼赃已经被运出境。
警方通过追踪几宗盗窃案中使用过的车辆,侦破了这一团伙。
伦敦警察厅在过去8个月里拘捕了36名男子,另外还有39人被其他执法部门扣押。
这个被称为“精灵行动”()的调查项目在2017年开始,当时伦敦和萨里发生一系列的入屋盗窃案件。

为了盗窃而进入英国

警方追踪了嫌疑人使用的数辆汽车,他们通常会在入境英国之后一星期内开始作案。
犯罪团伙在选择作案目标时相当谨慎,通常选择一些位于公园或者高尔夫球场边缘并且经常空置的物业。
盗贼会借助首层较为低矮的顶部或者一些花园内的家具爬上二楼,以此躲避地面楼层的警报器。之后,他们会在屋内盗走名牌设计的服饰、手提包、珠宝以及腕表等等。
有的枪支据信已经流入阿根廷,有的据信已经走私到巴西。
邻国巴西长期抱怨称,他们截获的许多非法武器都是从巴拉圭走私而来。
救护员检查一名伤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时,通常都会问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国家元首是谁等简单问题。但在澳大利亚,有救护员说他们的领袖轮替近年太频繁,导致“总理是谁”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已经无用武之地。
这并不奇怪,因为澳洲新任总理莫里森(
世界上大多通过选举产生的领袖都有四至五年的任期,但澳洲法律规定最少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选。墨尔本大学的统计数字指出,每任政府的执政期实际上更短,1990年以来平均每任政府的任期只有32个月。
有意见指出,这会让选民更好控制政治发展。但也有意见认为这令政客只注视短期政策,让自己能在下次选举胜出,而不是专注于制定对国家有益的长远政策,而且过于频繁的选举会令选民对选举变得厌倦。
)上周就任后,他就成为当地过去十年来第六任领袖和第五位担任总理一职的澳洲人。
步枪首次出现在黑市时,军方下令调查。他们仔细检查了警察的武器库,发现了玩具步枪。这些枪支目前仍能使用。
在伦敦被拘的嫌疑人当中,有16人已经受到相关的盗贼罪名检控,其余20人中,有八人已经被驱逐出境。
剩下的12人在进行相关调查程序过后获释,之后也已经离开英国。
前澳洲驻以色列大使夏尔马()在澳洲《悉尼晨峰报》撰文指,他就任驻外大使期间已经经历过四名总理的领导,包括吉拉德(、陆克文、阿博特()和特因布尔。其中,吉拉德和阿博特都是被党内逼宫后下台。
夏尔马认为这显示澳洲的政治体制的“架构缺陷”,认为政府应着手修改宪法。他批评澳洲的政客经常没有征询选民意见,就随便把总理逼下台,他指这破坏了“澳洲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逼宫戏频频上演

陆克文在2010年被副手吉拉德逼宫下台。彭博社报道,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始,受24小时新闻报道影响,澳洲的政客开始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民望,而忽视其他政策。
选民也转而支持其他细小党派或独立候选人,以示对两大政党的不满。这种发展,令执政党的立法过程举步维艰。
特因布尔被逼宫的事件中,有立场保守的媒体被批评主动介入,迫使立场比较开放的特因布尔下台。
澳洲九号电视台()记者乌尔曼(形容,这令澳洲媒体变成当地政治制度的“其中一个角色”,而不只是在旁边报道事实,做法“过份”组织调查行动的督察蒂姆·柯尔特()表示,嫌疑人是“带着入屋盗窃的目的来到伦敦”的。
他表示:“我要感谢智利大使馆,他们提供了很大支持,帮助核实这些犯罪者的身份。”
莫里森成为总理前在特因布尔政府当财长,任内处理过许多有关中国的政策,包括上周处任内政部长期间,宣布澳洲政府正式禁止一些外国公司参与建设当地5G流动通讯网络的决定,有分析指这针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
中国外交部回应批评,澳洲本应为中澳两国公司合作提供便利,因为这符合中国企业利益,也符合澳洲公司和消费者的利益。
之前,莫里森2016年以财长身份,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中国国家电力公司和香港长江实业收购澳洲电力公司Ausgrid 股份的计划。
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澳洲应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他去年8月发表公开演讲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变有越来越富有,澳洲能否继续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取决于澳洲能否掌握中国的机会。克文在2013年成功报复,迫使曾向自己逼宫的吉拉德下台。他当时被批评指,这样做会在党内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他的继任人阿博特更推行许多不受人欢迎的政策。有澳洲智库在今年3至4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当时只有54%受访的澳洲公众知道现任总理莫里森是谁。
莫里森成功逼宫前,内政部长达顿()也曾经尝试逼宫但失败。达顿被视为自由党内的强硬派,不被党内开明派接受,双方最终同意让被视为中间派的莫里森当总理。评论员哈尔彻(在《悉尼晨峰报》撰文指,这些党内纷争令历任澳洲总理接连被迫宫下台,因为每一个上场的总理都不受保守派欢迎。
他更形容,莫里森向特因布尔迫宫是澳洲政坛过去十年内“最不需要的”一次迫宫。

Saturday, August 18, 2018

《巴黎协定》:六个月过去了,变化何在?

六个多月以前,195个国家尚未就控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份全球协议,而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各国是否能达成这样一份协议。

此次气候大会在巴黎市郊一座由飞机库改建而成的会场举行。会议期间,那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这场组织非常成功的会谈是否会在最后一刻像一块烤焦的法式土司一样,四分五裂?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那我们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是否还会再次看到各国尝试缔结一个全球性的气候条约?

随着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
欣然落槌,协议达成,人类迎来了新的时代。

毫不夸张地说,2015年12月12日之后的六个月间,关于这一协议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对一些国家而言,协议并没有带来多少变化,绿色运动的激进派认为,《巴黎协定》将无法防止气候变化造成的危险影响,而棕色运动评论员则坚称发展中国家不会履行自己的承诺。

然而,也有很多人持中间观点,认为《巴黎协定》的确有一定价值;它虽然不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能够对碳排放造成实质性影响,加速低碳技术投资,提高对化石燃料投资风险的认识,为贫穷国家带去财政和技术援助,并且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的信心。

那么……六个月过去了,到底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签署未来

两个月前,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巴黎协定》签署仪式上,有
174个国家正式签署了该协议。这一数字不仅打破了联合国协议首日签署量的记录,而且遥遥领先于先前的记录(之前的记录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时的119个国家)。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这一现象都有着相当大的政治背书的意味。

然而,收集签名并不能让《协定》生效,其生效的条件为,需有不少于55个国家以各自的方法正式通过该协议(例如由国会批准),且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少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5%以上。

截至目前,
仅有17个国家正式通过了《巴黎协定》,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不到1%。

然而,欧洲委员会和欧盟各成员国有意尽快完成协议的批准工作——匈牙利已经通过,而法国计划明天就通过协议。

更重要的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已经承诺将于年内加入该协议(后者是受到了唐纳德·J·特朗普可能成为其继任者的刺激);同样更加重要的还有,中国也承诺通过协议。所以,《巴黎协定》很有可能在今年内生效。

各国政府同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协定反映了其国内的现状。所以,低碳转型在世界各个角落蓬勃发展也应该不足为奇。

对太平洋岛屿国家而言,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决定不仅是出于对气候变化的忧虑,也是其拥有良好经济判断力的体现。因为不开发可再生能源,这些岛屿国家就必须从千里之外进口化石燃料。然而,仍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使用化石燃料”,无论是何人持有这类观点,他显然没有注意到库克群岛(
正在努力实现其2020年之前所有电力均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图瓦卢(目标同上)或者萨摩亚(明年将是其实现全部电能10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里程碑之年)这些地区的行动。

不过,巴黎的号角声在东亚回响得最为嘹亮。

今年1月,时任越南总理阮晋勇
宣布政府将修订国家煤炭发展计划,并明确表示《巴黎协定》是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严格遵守国际承诺,削减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此举令观察人士颇感震惊。

就像是美国前总统里根最糟糕的噩梦一般,越南的这一决定在周边邻国引起了一连串低碳多米诺效应。3月,中国政府要求国内13个省份停止批准新建燃煤电站,并下令15个省份停止建设已经批准的燃煤电站。一个月后,有消息称,除了三个省份之外,中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批准新建燃煤电站。

本月初,即将上台的菲律宾新政府
表示,将会对数十个燃煤机组建设项目进行审查;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也正在重新考虑燃煤发电的问题,计划装机1.6亿千瓦的煤炭发电项目也因为政府想要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而陷入僵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甚至印度都在减少煤炭的开采量。

很难说,上述各国的行动是否完全是因为《巴黎协定》。由于产能过剩,中国和印度两国燃煤电站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即便没有联合国的这项协议,燃煤发电走向衰落也是可以预见的。

但同样,《巴黎协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为了确保贷款决定符合《巴黎协定》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大大低于” 2摄氏度的目标,贷款方,尤其是各区域发展银行感受到了新的压力。

对中国而言,还有一个特殊的动因。巴黎大会证实,世界正在朝着一个低碳的未来发展,而
中国想要建造许多其他国家需要的低碳产品。因此,《巴黎协定》达成之后,中国有更充足的理由切实投资国内低碳产业。

不走寻常路的商界

早在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之前,许多商业企业就已经朝着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方向转型了。

大会召开之后,更多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其中包括食品加工及包装跨国企业利乐包装、媒体及营销集团电通安吉斯、以及最值得关注的印度汽车制造巨头塔塔汽车。

在英国,玛氏公司的产品生产目前已经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

不过,去年12月以来,所有这些企业中变化最大的当属石油和天然气企业。该领域的两大世界巨头
壳牌和道达尔首次将全球温升不超过2摄氏度的控温目标纳入其发布的未来能源发展情境中。

虽然这些情境存在漏洞,其他石油巨头也没有采取相同的行动;但与之前相比,这已经是很深刻的改变。

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气候变化活动者在巴黎大会成果的鼓励之下,不断加大他们改革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的努力。若真如这些活动家所愿,这些企业很快就会进一步加深改革;可以预计,每年的股东大会上都会出现新的与气候和投资风险相关的股东决议。

这一切的变化加起来就足以让世界达成《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变暖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目标了吗?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但同样地,我们也不可能太过谦虚地回顾过去这几个月,然后说《巴黎协定》没有带来任何变化。

以我宿醉的经验来看,酒醒后的第二天早晨,世界看起来会很不一样。《巴黎协定》达成后六个月,世界仍在变化。

Thursday, August 9, 2018

“零日”水荒擦肩而过,开普敦为全球敲响警钟

按照预估,开普敦原本会在2018年4月12日迎来水荒,370万居民将陷入无水可用的窘境。

然而,通过大幅削减市政用水,同时紧急调配农业用水,这场水资源“零日”危机最终侥幸得以避免。但是,这是一个痛苦和有失公平的过程,引发了不少争议。

开普敦成功延缓了水资源“零日”危机的到来,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开普敦水资源系统具备足够的能力应对“水荒”呢?

我们不这样认为。

这可能预示着开普敦以外地区会面临着更大的麻烦。包括加拿大各城市在内的北半球城市都已进入夏季,创纪录高温、干旱和径流增加导致的洪水泛滥接踵而至。

水资源危机不仅仅只是稀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危机往往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水资源供应的绝对减少。

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是造成开普敦本次水“危机”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监管部门行动迟缓、应对不足则让情况进一步恶化。应该由谁来负责采取行动,以及何时采取行动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谈,我们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人们依然在用过时的思维方式看待水资源系统的“不确定性”。

2016年,开普敦干旱加剧,但该市的水务管理者们却仍然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的供水系统能够抵御这场自然灾害。高层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认为,开普敦的供水系统在对抗严重干旱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大张旗鼓宣传的用水需求管理战略已经取得了成功。

他们说的的确有一定道理——2016年后,通过需求侧管理,开普敦日均水资源消耗量已经下降了50%。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尽管做出了上述努力,但是开普敦始终未能将全市日均用水量控制在5亿公升之下,而这个数字是保证该市水资源系统能够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正常运转的最低标准。

市长指责市民浪费水资源,但是她的谴责并不能说明居民们不守规定。不断缩减的限水目标其实是一项难以为继的长期管理战略。

缓冲策略是保证水资源恢复力的关键

“零日”水荒最终得以避免,主要依靠的还是一些出人意料的缓冲方案,比如临时调配农业用水,以及在城市较富裕的街区安装小型住宅中水系统和小口径水井等等。前者能够增加供水,而后者能够削减市政系统的用水需求。但是,由于农业用水配给量不会更新,而地下水开采的长期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上述这些缓冲方法明年很可能就不再有效了。

过去十多年间,开普敦一直在平抑用水需求,减少溢漏,同时开展压力管理和水资源限制措施。这让开普敦的供水系统变得非常高效,但同时也因此降低了供水系统的灵活性,因为可以应对不时之需的水资源储备越来越少。

《联合国水资源报告(2015)》发现,大多数城市都缺乏抵御水资源风险的能力。水务部门的管理者仍在观望,等待气候变化模式变得更加确定或者具体。而他们的踟蹰也麻痹了决策者 。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城市能够灵活应对水资源问题,那么就必须共同努力,改变一直以来对于水资源供需的看法。这就需要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同时要改变行为习惯,创造新的、更加灵活的缓冲机制——比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其他创新举措。

虽然开普敦今年躲过了这场灾难,但是这并没有提高它在水资源问题上的弹性。尽管雨季即将到来,但是在未来某个时候,开普敦可能还是要经受“零日”水荒的挑战。

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首先,如今全球降雨模式不确定性逐步增加,这也是全球多个城市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是开普敦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个问题。开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指出,一直以来采用的传统供需预测模型低估了水资源系统失效的可能性。

其次,开普敦的供水系统其实已经几近崩溃,因为需求侧管理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开普敦规定每人每天用水量不得超过87公升。之后,这一上限又下降到了每人每天50公升。